《核舟记》教案设计.doc
《《核舟记》教案设计.doc》由会员分享,可在线阅读,更多相关《《核舟记》教案设计.doc(7页珍藏版)》请在知学网上搜索。
1、核舟记教案设计 核舟记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、学习按空间顺序安排材料,突出重点的写法。 二、认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家的高超技艺。 教学设想 一、重点和难点 本文的显著特点是:作者在完整而深刻地理解雕刻家艺术构思的基础上,合理安排材料,运用简练生动的文字再现了“核舟”的形象。掌握这个特点,是成功地实施教学的关键。 重点是文章的第3段。这段写苏武和黄庭坚在船头“共阅一手卷”的神情,又以佛印的“矫首昂视”为烘托,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苏武滴居黄州时期的闲适生活和旷达心情,也说明了他“泛舟赤壁”的由来。这是雕刻家艺术构思中的主要之点,也是这件艺术品的主题之所在。 难点是怎样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。这是因为
2、文章涉及了艺术品的所有细节,如果只看字面,会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;而要探究每一个细节跟主题的联系,则非完整地理解雕刻家的艺术构思不可。这个难点解决了,不仅可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艺术品的主题,更好地掌握文章安排材料的方法,还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审美的能力。 二、教学方法 拟兼用诵读和讲解两种教法。 诵读教法主要用于第2至4段,要求达到当堂基本成诵。应当说明的是,课本并未提出背诵的要求,但这是文章中的精彩部分,熟读成涌有利于对课文的理解和语感的培养,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前提下,这样做不仅必要,而且符合教学大纲精神。 讲解的重点是文章的写法和雕刻家的艺术构思,个别难句也要照顾到。 三、课时安排 这篇课文拟用
3、两课时教读。 第一课时:介绍作者,熟悉课文大意,讲解第一段,诵读第23段。 第二课时:诵读第4段,略讲第5、6段,分析写作方法,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中第1小题。 四、预习要求 1、对照注释弄清文章大意。 2、解决个别生字词的读音。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、导入新课 让学生简单介绍自己家里有的成曾经见过的工艺美术品,然后问: “核舟”的雕刻者是谁? (目的是弄清课文中的称名法。开头称姓称字是一种正式而又亲切的称法,末尾姓、名、字并称,是正式的称法,这是雕刻家自称,但也可用于称人,如苏武方山子传中“此吾故人陈忙季常也”。) 这件艺术品的名称是什么?是雕刻家取的吗? (目的是引起学生对艺术品主题的注意
4、。船背无“大苏泛赤壁”字样,从“盖云”可以看出是文章作者观赏后作出的判断,姑且以此命名。) 二、作者及原作简介 1补充:其父魏大中曾任吏部都给事中(大致相当今中央部的办公厅主任),因上疏弹劾当时掌握朝政的阉党 头子魏忠贤,被捕下狱遭暗害。魏学洢扶枢还乡,悲愤而死。他一生没有做过官。 2课文系节选,但只删去一小段。被删节的是:(上接“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”)魏子详瞩既毕,诧曰:嘻,技亦灵怪矣哉!庄列所载,称惊鬼犹神者良多,然谁有游削于不寸之质,而须糜(通“眉”)了然者。假有人焉,举我言以复于我,亦必疑其遵,乃今亲睹之。由斯以观,棘刺之端,未必不可为母猴也。(下接课文本句) 说明只述此段大意,但要强
5、调作者的“详瞩”(细致观察)精神,非此则不能成此奇文。 三、朗读全文 三正音(见“预习要求”)并标段号。 2带领学生从第2至5段中划出以下话语以显示作者的说明顺序: 舟首尾长中轩敞者一船头舟尾船背 3教师范读全文(能背诵最好)。 4学生齐读全文。 强调要用一字一顿的方式,切实掌握字的读音和意义,不要求读出语气、说明这种读法适用于生僻字多 而虚词较少的说明文。在大体熟悉其字句后,再划分节奏为好。 四、讲解第一段 1指名一位学生试读全段,仍用一字一顿读法;教师再领读一遍,读出节奏。 2讲词语: (1)“为”,为英语中的“make”,是一个用得相当广泛的动词,可以说“为学”“为文”。这里指雕刻。 “
6、罔不”,是常用语汇。问学生“罔”可用哪个字来替换(“无”)。这是作者有意使用古语。 “因势”“象形”可以读断,即“因其势而象物之形”。 “象”是动词,摹拟的意思。 3概括本段内容(用讨论方式) 赞扬雕刻家王叔远的高超技艺(板书加圈字,下同); 结合课文:径寸之木,极言原材料之小宫室。木石,极言雕刻范围之广;“因势象形,各具情态”极言技艺之精。) 交代赠核舟事。 (可以问学生“盖大苏泛赤壁云可否省去不写,并读一遍以示省去后上下文仍然连贯。只是于文义影响甚大,使下文即第2至4段内容失去依托。) 由上述内容引申出本段有提示全文的作用。 五、简介苏武游赤壁一事 宋神宗元丰二年(1079年),苏武被诬以
- 配套讲稿:
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,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。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。
- 特殊限制:
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、国徽等图片,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,禁止商用。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。
- 关 键 词:
- 核舟记 教案设计